在介绍第二名「童谣凶杀案」的时候曾经提过,克莉丝蒂写小说时十分致力于独树一帜,对于旧有的诡计愿意翻新手法去诠释,更有尝试突破前人窠臼的勇气,比方说像知名度相当高的「东方快车谋杀案」,而这本「艾克洛德命案」则是意外性最强烈、代表性最高的例子。其实说真的,要我源源本本地写出对这本书的心得,而又完全不会 漏书中的主要谜团,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在此就只好运用「旁徵博引」、「天马行空」的方式来说明了。没看过这本书的同好可能会完全不知道我意指为何,只得多多包涵了。推理小说也是文学的一支,只不过其予人的刻板印象被认为非现实性过高,文学价值过低,登不上大雅之堂,因此至少在台湾来说,推理小说是「弱势团体」,地位比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言情小说还不如。而其实就许多推理小说家来说,他们也不需要写一些纯文学式的内容,毕竟凶杀案的内幕对他们而言更具魅力,因此,文笔平实即可。
不过也有一些作家不愿意甘于现状,他们希望推理小说不只是推理谜题,还需要具备文学性、人性。比方说像松本清张、森村诚一、连城叁纪彦等人。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了!譬如松本的努力使得推理小说造成全日本的风行与普及,自此成为日本大众文学的主流。另外有些作家则迥异于这些「入世」的作家,将文笔拿来「故弄玄虚」,以「文字」本身来制造谜团、更进一步地扩张「诡计」的定义。比方说像绫十行人的作品、余心乐的「推理之旅」皆有这种倾向。这种写法有点「后现代」,总之读者看完这些作品也的确有「惊艳」的感觉,也愿意去肯定推理小说家作这方面的突破。在古典推理小说中本来有许多神圣不可侵犯的戒律,由于这个缘故而纷纷土崩瓦解,这显示了不同时期之下,推理小说家与推理小说迷心态上的转变。对于那些戒律,小说家与读者经常都会产生共同的疑惑:就直觉上来讲,的确是「不要这样写比较好」,但如果「真的有人这样写」,其实也不是「不能接受」。这种想法往往陷入两难的困境,尤其是小说家,动起笔来可真是缚手缚脚,举步维艰。但就是有这么「勇敢」的作家愿意尝试突破戒律!我想克莉丝蒂的作品直到如今仍是世界推理迷的最爱,她的「勇气」也不无贡献吧!尤其在当时仍是古典解谜风盛行之日,许多作家仍然「视戒律为圣经」,她在此刻创作出许多「独一无二」的名着,试别人之所不敢试,诚然足以给今日许多有心创造的朋友作为借镜了。毫无头绪地写了这么多,没看过这部作品的人大概还是觉得莫名其妙,总之「艾克洛德命案」确实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排行殿军的名次也表示了这部作品并不因它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戒律而稍减颜色,反而更增其光芒。